网友
秦国:
秦献公赢师隰。
其庶子(也是长子)赢虔(当过孝公的左庶长(相当于总司令))。嫡子秦孝公赢渠梁,丞相为大名鼎鼎的卫鞅(商鞅,师从鬼谷子习法家、兵家之学,开始官职叫大良造),辅佐孝公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七雄之首。其余车英、景监、上大夫甘龙、长史公孙贾、中大夫杜挚等等。
魏国:
魏惠王:其祖魏武候,父魏文候。精于享乐。丞相有公叔座、魏昂(魏惠王弟),上将军是庞涓。
赵国:
赵成候赵种,
齐国:
齐威王田因齐,丞相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他们俩),上将军田忌(田忌赛马)
楚国:
燕国:
韩国:
韩昭候任用法家名士申不害变法;
还有苏秦、张仪(三寸不烂之舌)、蔺相如、廉颇、赵奢(纸上谈兵的赵扩之父)、秦国司马错、白起(长平之战坑赵国40W)、王翦、李斯、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此四人追随苏秦连横抗秦)、楚国屈原、齐国孙膑(桂陵、颐陵之战灭庞涓,本和庞涓都是鬼谷子门生)等等还有很多。看看孙皓辉先生的《大秦帝国》你会知道很多的。
网友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在七个诸侯国之中,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编辑] 历史
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秦国、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势衰。
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赵国与韩国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七雄
中国战国时期国力最强盛的秦、齐、楚 、赵 、魏 、韩、
燕七国。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
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早期 上述各大国,除吴国于公元前473 年被越国灭亡,
全都保存下来。秦国、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
楚、越四国 。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号称三
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公元前403年 ,周天子正式策
命三晋为诸侯 。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陈)成子杀齐简公,
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 。楚国实力不及三晋 。越国在战国后
期因内乱而势衰。
中期 随着三晋的出现和越国的衰落,秦、齐、楚、赵、
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国实力最强,
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
变法,称雄江南 。赵国与韩国于公元前367年 ,把周分裂为
西周和东周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
燕实力仍较弱。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
方两大强国 。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 ,但在桂陵之
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
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
锐意东进的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
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
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
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
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
赵亦实力较强,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
略胡地。
战国七雄之一齐国长城遗址
晚期 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
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
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
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 ,齐 、秦并
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 。次年 ,苏秦 、李兑合赵 、齐、
楚、魏、韩5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秦归
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又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
齐。公元前284年 ,燕昭王使乐毅为将 ,合燕、秦、韩、赵、
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5年。公元前279
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
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
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
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
败赵(见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
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 、楚春申君救赵败秦 ,解除邯
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公元前251 年 ,燕乘
赵国新败 ,出兵攻赵 ,反被 赵国击败 。然而在秦的威胁下,
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 年 ,魏信陵君合五
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合赵 、楚 、魏、
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
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
韩、赵、燕、魏、楚、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战国处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这七个大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一面在本国实行变法改革以图强,一面相互混战,侵伐小国,互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历史上称这七个大国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的254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魏国独占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
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后来,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时,东方的齐国与秦国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行着所谓“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合纵”就是指弱国联合起来,阻止强国进行兼并。“连横”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实际上“合纵”和“连横”都是争取暂时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进一步兼并土地,扩张领土。
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楚国的国力开始很弱。
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国势富强,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伐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吴起的新法被废除,楚国一天天走下坡路。楚怀王在位时,秦国派张仪入楚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结果吃了败仗,楚兵被杀800人,楚将屈匄被俘,汉中地方被案国占去。楚怀王又调动所有兵力与秦军战于蓝田。魏国乘楚国空虚,袭击楚国。齐国却不支援楚国。楚国吃了大亏,从此一蹶不振。
这时,秦齐斗争趋于白热化。公元前298年,齐、韩、魏、赵、中山等五国联军攻入函谷关。秦国被迫退还夺去韩、魏的一些地方,五国才退了兵。齐国成为关东各国的盟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愍王为东帝,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齐国,破坏了关东的“合纵”联盟。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秦国联合了燕、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燕国自昭王即位后,招纳贤能,任用乐毅为将,决心报齐国入侵之仇。这时,趁势攻下齐的国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并入燕国版图。后来,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秦国在“合纵”斗争中削弱了齐国,开始向东方大发展。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迁国都于陈(河南淮阳),秦国夺得巫郡和黔中郡。楚又迁都到寿春。楚国更加削弱了。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率军进攻韩国的上党郡,郡守投降赵国。赵国派著名大将廉颇率大军镇守长平(山西高平),筑垒坚守,以逸待劳,与秦军相持三年,不分胜负。秦国丞相范雎派人到赵国行施“反间计”,散布廉颇坏话。赵王信以为真,就派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的赵括替换廉颇。赵括骄傲轻敌,一到前线,下令倾巢出击。秦将白起采取了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迫使赵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作战。在一次突围中,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40万大军被俘,白起把他们全部活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秦军乘胜前进,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派晋鄙率兵救赵。因怕秦军,半路上逗留观望。公元前25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盗出魏王的虎符,假传军令,挑选八万精兵援救赵国。同时,楚国援军赶到,联合打败秦军,解除邯郸之围。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事件。
秦国虽然暂受挫败,但实力雄厚,六国没有一个能单独抗秦。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势完全成熟了。
从公元前231年开始,秦国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从此,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齐国为临淄。楚国为郢。燕国为蓟。韩国为宛。赵国为邯郸。魏国为大梁。秦国为咸阳。
楚的都城——宛(今河南南阳)战国七雄之一
*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战国七雄之一
*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战国七雄之一
*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战国七雄之一
七国称雄指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并存及互相兼并的一段历史。
战国处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广大奴隶和平民起义风起云涌,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他们侵伐小国,互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历史上称这七个大国为“战国七雄”。
秦始皇,是姓赵的后裔,始姓赵,名郑
那应该叫做赵政
史记说的
齐威王,名田因齐,公元前356年,父田齐桓公去世后即位, 至公元前319年,在位37年。
楚庄王(?-公无前591年),又称荆庄王,熊氏,名旅(一作吕,侣),春秋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在位23年。
战国时的燕国,皇帝是姬哙
韩国皇帝是韩昭侯
赵国皇帝是赵敬侯
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至魏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国。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决河沟灌大梁城,虏魏王假,灭魏
网友<寻云>的回复:
战国四大将领
赵国:廉颇 李牧
秦国:王翦 白起
战国四公子
赵国:平原君 赵胜
楚国:春申君 黄歇
齐国:孟尝君 田文
魏国:信陵君 魏无忌
秦国:宰相 李斯
齐国:宰相 田单
燕国:太子 燕丹
等等
网友<余辉>的回复:
陈仲也叫陈仲子、田仲、於陵中子等,是战国时著名的贤士。他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田氏的后裔,其兄是齐国的卿大夫,封地在盖邑,年收入达万钟之多。
陈仲从小生长在贵族家庭中,看到贵族阶级内部肮脏糜烂的腐朽生活,以及对广大下层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他憎恨哥哥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惜出卖灵魂,公开行贿受贿不讲道德。又深深感到个人无力来改变社会。于是在他年轻时代就依然与兄长决裂。他先在沂山附近隐居,但仍不得安宁,后来到风景秀丽的长白山中,自己打草鞋种粮食,自食其力,幻想创造一种世外桃园式的理想世界。奉行“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的处世原则。在当时影响很大,孟子在谈到他时,都不得不称他是:齐国之巨孹。
但现实是无情的,诸侯纷争,战乱不断,危险时时骚扰着他的隐居生活。楚国国王听说他不愿在齐国为官,又学识渊博,便想重用他,派人携带重金来聘请他去为相。陈仲清醒地认识到各国统治者的本质都是一样不仁不义的,于是辞绝了聘请,退还了礼金。后来,他为了避开无休止的纠缠,又带着妻子般到长白山白云峰的石室中去住,渴饮泉水,饥餐果蔬,在劳动之余,著有《於陵子》一书。对他的思想有所阐发。据《风俗通》介绍,他的后代以於陵为姓,汉代大夫於陵钦,就是他的后代。今长白山中有陈仲子遗迹多处。山下於陵故城旧有陈仲子故宅,长山城中又有陈仲子墓等古迹。
周村、邹平一带关于陈仲的传说故事很多。其中有一则故事是:陈仲有一次在睡梦中口渴异常,四处找水不得,恍恍惚惚偷了邻居一个甜瓜吃。醒来以后,他明知是梦,还是觉得良心不安,赶忙到街上买了一个瓜,亲自送到邻居家中。人家不接受,他百般请求人家收下,才安心地回到家中。由此可见,孟子等对他的推崇是有道理的。
网友<贝勒>的回复:
战国四大将领
赵国:廉颇 李牧
秦国:王翦 白起
战国四公子
赵国:平原君 赵胜
楚国:春申君 黄歇
齐国:孟尝君 田文
魏国:信陵君 魏无忌
秦国:宰相 李斯
齐国:宰相 田单
燕国:太子 燕丹
等等,太多了...一下列不完~~
呵呵
你想找这些人名,可以去读一些史书,比如史记...或者去看一些小说,里面提到很多人名,但是小说的人名很多都是错位的,就是不怎么准确,就看你是拿来干什么了!
网友<站长在线>的回复:
战国七雄时期的各国人物众多,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人物:1. 秦国:秦始皇(嬴政),秦国的君主,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帝国。2. 齐国:齐桓公(姜小白),齐国的君主,采用了改革措施,使齐国迅速发展成为强国。3. 楚国:楚庄王(熊艰),楚国的君主,利用外交手段和军事力量扩张了楚国的领土,并对外施行霸权。4. 魏国:魏文侯(卫懿公),魏国的君主,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使魏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得到提升。5. 韩国:韩康子(韩孝文王),韩国的君主,通过外交手段和军事力量使韩国得以保持独立。6. 赵国:赵武灵王(赵孟),赵国的君主,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使赵国与其他国家保持了良好的关系。7. 魏国:韩非子(韩非),魏国的政治家和法学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思想,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网友<北有云溪>的回复:
“战国四君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大将领 赵国:廉颇 李牧 秦国:王翦 白起 战国四公子 赵国:平原君 赵胜 楚国:春申君 黄歇 齐国:孟尝君 田文 魏国:信陵君 魏无忌 秦国:宰相 李斯 齐国:宰相 田单 燕国:太子 燕丹 战国时期的...”
网友<再也不做站长了>的回复:
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网友
太多了,人物很复杂,很多名将,名臣。名相都侍奉过几个国家。其中关系错综复杂,很乱,想长知识,不想去看史
建议你去看 冯梦龙 的《东周列国志》是小说跟《三国演义》一样,还是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可以知道很多成语,典故的出处,很多有趣的故事。
哈哈!~是你以后吹牛,聊天的资本啊!~~~~~~~~~~~
网友<晓月>的回复:
齐、楚、燕、韩、赵、魏、秦
网友<小n>的回复:
寻秦记 中涉及到的比较多
网友<西柚不是西游>的回复:
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