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黑桃猪>的回复:
东峰种植茶叶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据有关文字记载和当代茶学专家陈椽考证,在南北朝时(479-502年)建州就已有人工种茶和从事茶叶加工生产。至唐朝开元天宝间(713-755年)建州境内就已盛产茶叶,且茶叶制作已从草茶向蒸青茶过渡。《画墁录》述:唐贞元年间(785-804年)常衮担任福建观察使兼建州剌史,在建州主持改革茶的制作工艺,把蒸青茶叶研末和膏,压成茶饼,创制了研膏茶,俗称片茶,因茶饼中间打有一小孔便于用绳穿起来携带,所以也叫串茶。研膏茶的名品叫“紫笋”,又叫“香腊片”(一种加腊面的片茶),在全国已享有声誉。贞元后期,建安山地种茶已相当普遍,而且出现了许多种茶大户和一些因办茶园发家的“茶焙地主”,建安吉苑里张廷晖便是突出的一个。到了唐末,建安研膏茶开始进入上层社会,并被地方官列为每年上供的贡品。
至南唐,王审知建立闽国,当时建安吉苑里茶焙地主张廷晖在凤凰山拥有数十里茶园,生产的质量相当不错,民间传说因为当时闽王好茶,而且特别喜欢张的凤凰山茶,于是不断来索取,张不堪其扰,加上闽王之子王延禀、王延政等人内讧争战,战事频生,民不聊生,茶业难以维持。闽龙启元年(933年)张廷晖干脆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献给了闽国。闽王因此大喜,并封了个“阁门使”官给他,依旧让他管理茶园。并把凤凰山办成闽国的御茶园,因凤凰山在闽国北部,取名北苑,这便是北苑御茶园的由来(嘉靖《建宁府志》亦载:“龙启中(933-934年)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地宜茶,悉输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中国茶叶大辞典》记:南唐保大元年(943年),闽王延政遣潘承佑主北苑茶事。靠着朝廷的支持,北苑研膏茶在制作工艺上得到很大提高,保大四年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铤。 据史料记载,北宋(熙宁、元丰年间)是北苑发展高峰期。建安有官私茶焙一千三百三十六焙。其中官焙三十二焙,小焙十余。当时建茶以北苑为主,《宋会要辑稿》载:“元丰七年(1084年)建茶岁出不下三百万斤。”北苑的黄金时代止于宋未。
北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宫廷御茶园,宋代贡茶产制中心,中国团饼茶最高制作工艺的发祥地。 北苑御焙所产龙团凤饼、密云龙等御茶享誉华夏。主要精品有小龙团、密云龙、瑞云翔龙、白茶、龙团胜雪。时人慨叹:“茶之妙,至胜雪极矣,每斤计工值四万。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胜造其极。”有诗云:皇帝一盅茶,百姓三年粮。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北苑御茶从南唐五代十国闽龙启元年至明洪武二十四年,持续上贡达458年。
据史籍载,北苑黄金时期,曾设有漕司行衙,建有御茶堂、御泉亭、乘风亭、凤味亭、凤山阁、望京楼、星辉馆、贡茶院等及御茶园诗刻、北苑五咏碑、乘风堂记、御泉亭碑、御茶堂碑等众多碑碣石刻,可惜这些亭榭碑碣已被岁月湮没,惜俱无存。但今还有遗址可寻觅,如龙凤池、红云岛、望京楼、凤凰阁等隐隐可辩。1987年4月,在全国文物田野普查中,裴桥村焙前自然村林垅山坡处发现一宋庆历戊子年(1048年)北苑茶事摩崖石刻“凿字岩”。记载了北苑的地理位置,御焙年代,官焙作坊名称及北苑行衙官署等有关史料。是北苑唯一现存极珍贵的历史遗迹(详见北苑茶事摩崖石刻、御泉碑记、御茶园诗刻碑文)。1995年1月,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队长王振镛等4人进驻焙前村,首次对焙前村北苑“龙井”进行实地挖掘,经考古确认“龙井”为宋代北苑“御泉井”遗址。同年11月,省博物馆考古队第二次进驻焙前村,对北苑制茶作坊上门垱遗址考古发掘。发现宋、元时期院落、天井、道路、水井、水池、土灶等50多个遗址单位共近万平方米,宋、元时期文化层试揭露面积646平方米,考古发掘结束,遗址回土以保护。
嘉靖《建宁府志》记,北苑官焙有三十二,小焙十余焙,分内外园,内园三十六处是专供“玉食”的,外园三十八处是采制赏赐大臣用。志书上的内外园是指北苑御茶园的范围。大致分布于今东峰镇的大部,小桥镇的西部,及南雅、东游、川石等乡镇的部分山地。当年张廷晖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园献给闽国,面积不小于一百平方公里。而以东峰镇裴桥村为中心区域。行衙官署却设在焙前自然村的上门垱和界山后一带。至今裴桥村焙前自然村仍存有宋代茶事摩崖石刻一处及“御泉井”、“龙凤池”、“红云岛”等遗址。且宋赵汝砺《北苑别录》御园篇记内园禁苑九窠十二垅之麦窠、凤凰山、小苦竹、苦竹园头、大窠头、黄际、东际、西际、张坑、横坑、曾坑、上下官坑等(山地名沿袭至今)众多御茶园分布在裴桥村境内。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记官培三十二焙之东山十四焙的壑岭、苏口、曾坑、厄源、范源及北苑龙焙、乳桔内焙、乳桔外焙等官焙大都分布在东峰镇的裴桥、杨梅、长源、铜场、东溪口等行政村境内。许多村庄如焙前、后焙、东焙、西焙、壑源(亦称郝源,即今裴桥村福源自然村)、苏口、铜场、溪口等官焙村名仍袭称至今。 宋元改朝换代的战乱,给北苑御茶以沉重的打击,元成宗大德初(1297年)被迫在武夷筹建御茶官焙,以替代北苑,大德六年御茶园正式移置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旁,北苑则交给建安县地方官府营办。建安茶民并未因御茶移置武夷而摆脱重负,北苑奉诏仍采制团茶上贡。压榨愈重,反抗愈烈,北苑官茶成了多事的爆发点。朱元璋深知北苑事端缘由,多有感触,明朝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干脆下令罢造龙凤团饼贡茶。清蒋蘅《记十二观》述:“元时武夷兴而北苑渐废”,明时北苑尽废。
建安北苑御茶从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33年)设御焙,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历经四个朝代,二十六位皇帝,进贡朝廷持续达458年。
自明洪武朱元璋下令罢造后,北苑并未因“罢造”停办,《野获编》载:“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采春、曰先春、曰次春、曰紫笋。置茶户五百,充其徭役。”因须上供贡茶,建安县不得不修葺北苑茶焙和堂室门楼,仍以“五百茶户,充其徭役”采制散茶上贡。罢造后北苑只是除了缩小旧园,整个茶业不再官营,北苑不再生产龙凤团饼茶罢了,但团茶生产和采制工艺仍代代相传,从不间断。有清代“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云:“头纲八饼建溪茶,万里山东道路賖。此是蔡丁天上贡,何期分赐野人家”。
值得一提的是北苑民间团茶,自闽国至宋到元,誉冠天下。它一直是北苑官茶上供的“附纲”,可以说她与北苑是同胞姐妹,只不过一个是戴皇后之冠,走红宫廷,一个着民服素装,出入民间,为人称道。北苑茶在中国茶叶史上占着极高的位置,理所当然地履盖着团茶篇章的绝大篇幅。明洪武间罢造龙凤团饼,官茶亡,而民间团茶却像慧星拖着长长的光芒,一直到清朝中后期消失,不愧为茶叶家族中的长寿者。北苑是中国团茶最高制茶工艺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