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我不懂运营>的回复:
玉兰花历史起源
菊苗不惟可以为菜,亦可以代茶,然而它还不是花茶,而是阄初生的菊苗泡制的菊茶。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普遍认为,
茶若掺入其它香物,将影响茶的天然风味。现在研究茶史的专家,都普遍认为花茶产生于明代。真正开始生产花茶,却始于南宋初期。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最
早的加工中心是在福州,从12世纪起花茶的窨制已扩展到苏州、杭州一带,其时施岳的《步月吟茉莉》和赵希鹄的《调燮类篇》记载:“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
香气全者,量茶叶多少,摘花为伴……”在当时就有在上等的绿茶中加入一种香料--龙脑;作为进贡封建帝王的饮料(称龙凤茶),宋朝《茶录》提到“茶有真
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
明代花茶窨制技术已有较大的发展,据朱权(约公元1440年前后,即明代正流五年前后)所
撰《茶谱》说:“薰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茶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格,上层置花,下层置花,宜密封,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味”这种用鲜
花隔着窨花茶的方法,由于难于严密封闭,效果却难以达到理想,而刘基在《多能鄙事》中载:“薰花茶的方法是:‘用锡打连盖四层盒一个,下层装上茶叶半盒,
中一层钻箸头大孔数十个,薄纸封,装花。次一上层亦钻小孔。薄纸封,松装茶,以盖盖定。纸封经宿开,去旧花,换新花。如此三度,四时但有香无毒之花皆可。
只要晒干,不可带湿。"由此可知,大约至迟在明代,中期已经出现了窨制花茶的专用工具——锡打连盖中层盒”,从而促进了花茶的质量。花茶是用红茶或绿茶、
乌龙茶原料,一般多以烘青绿茶为原料,加工各种香花窨制而成的一种香型茶,故也称为熏花茶、香花茶或香片茶。花茶的制作为中国劳动人民所首创,至少也有七
八百年的历史了。
玉兰花简介
玉兰花,又名玉兰、木兰、应春花、望春花,属木兰科植物,原产于长江流域,早在春秋时期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的佳句,以示其高洁的人格,到唐代已在庭园广为栽培。现中国特有的名贵园林花木之一,城市绿化常用树种,上海市的市花。
玉兰花洁白如玉,先花后叶,外形极像莲花,花洁白美丽且清香浓郁,花瓣展向四方,早春开花时满树晶莹清丽,如冰似雪,使庭院青白片片,白光耀眼,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白兰花与茉莉花、栀子花并称为“盛夏三白”,花朵洁白如皑雪,浓郁的香味沁人心脾,悠远绵长。曾有诗赞它“百步清香透玉肌,满堂皓齿转明眉。”玉兰花中的龙女花,又叫大理木兰,花色洁白而馨香,据《滇海虞衡志》载:“龙女花,止一株,在大理之感通寺苛赵加罗修道于此,龙女化美人以相试,赵起以剑之,美人入地生此花”,花以龙女相喻,可见其美。
白兰花还是窨制花茶的重要原料,白兰花属体质花,花朵虽已开放,但花香仍存在花瓣中,窨制花茶时,可直接用鲜花,也可将花瓣晒干备用,一般是在茉莉花茶窨制时,用白兰花“打底”以突出茉莉花茶的鲜灵度。
玉兰花采收以傍晚时分最宜,用剪刀将成花一朵朵的剪下,刚自树上摘下的花卉,浸泡在8至10℃的冷水中一到二分钟后,将水沥干,经严格的气流式窨制工艺,即分拆枝(打花边)、摊花、晾制、窨花(拌和)、通花、续窨复火、匀堆装箱等工序,在经照射灭菌制成花茶。
玉兰花不仅花大而艳美,花姿婀娜,气味幽香,观赏价值高,病虫害少,而且其花蕾名辛夷,历来是中医治鼻病的主药。
鲜花入珍馐唇齿留香,玉兰花不但可以泡茶还可以煮粥、配菜、酿制糕点等,均有疏通肺窍、化痰止咳、通脉明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