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马致远是什么朝代的问题(马致远是什么朝代的戏剧家)。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让我们来看看。
马致远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马致远是元代诗人。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世界性文学家、散文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裕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他年轻时热衷于成名。他似乎向博尔济特镇的金王子献过诗,并为此做过官。
在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的音乐思想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中,他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杂剧创作中,他具有散曲的倾向和虚实结合的美。大德年间,虚度半生的马致远大概明白了“西村是隐居的更佳去处”,于是在晚年开始隐居。隐居期间,马致远与鲁直有过交往。
马致远的创作特色
马致远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他饱读诗书,勤学六艺,遵循礼乐,对古琴艺术情有独钟。儒家礼乐思想在其早期音乐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年以后,马致远的音乐思想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当时,马致远专门从事杂剧和散曲的创作。无论是散曲的抒情悲叹,还是杂剧的神仙化、道教化,都表现出明显的道教隐逸思想。
马致远散曲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元散曲中咏史、叹世、隐逸、闺阁、叙事等题材,以自己的成就,拓展了散曲题材的范围。马致远在歌颂历史和缅怀过去的作品中,通过评价古人的成就来表达他对生活、现实和历史的看法,将灵魂寄托于此,更加关注生命的价值和回归自然。
诗人马致远来自哪个朝代?
马致远:中国元代著名戏剧家。
马致远(1250-1324),原名马咸,生于北京。他是以《梨园》而闻名的著名作家,也是“慧远”中的重要人物。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散曲、戏曲作家。他被尊为“乐状元”,在元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马致远的杂剧有十五种,现存七种:《绛州司马清泪》、《汉宫孤雁》、《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子夜惊雷碑》、《马丹阳三做风童》、《开坛圆梦》、《西华山陈抟》等。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很有名。有一卷《东篱乐府》,共104首诗,17集。他的杂剧内容主要是神化道士,所有的剧作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在诗中说:“仙马在花丛中,神仙在远方”,“名满梨园香”。
马致远来自哪个朝代?
马致远(元代著名戏剧家)
马致远(约1250年-约1321年-1324年),名千里,字东里(名不详,字深远,后称东里),汉族,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散曲作家,元代大都(今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塘村。他的时代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他的生年约为公元1250年,卒年约为知止和泰定元年(1321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大多是北京人。秋思被称为秋思的祖先(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语文第四课四首古诗之一)(八年级下苏文教育出版社语文书三首诗之一)(八年级下苏文教育出版社语文书第十六册)。杂剧共有15种,其中《汉宫秋》是他的代表作。120多首散曲,包括东篱乐府系列。年轻时仕途坎坷,中年为秀才。他在浙江为官,后来担任大都(今北京)工部主任。晚年的马致远不满现状,隐居乡间,以杯自娱,死后葬于祖宅。
马致远早年参与杂剧创作,是慧远的“主将”。他与王伯承、华、李耳等都有交往,是当时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人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马致远长期从事杂剧创作,名声也很大,被誉为“头号作曲家”。他的作品有16种,包括《汉宫秋色》、《祝福碑》、《岳阳楼记》、《衬衫的眼泪》、《陈抟的高睡》、《任凤子》、《黄梁梦》以及《李耳与华》、《红字》。最著名的是《汉宫秋色》。散曲有东篱乐府。
马致远属于哪个朝代?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戏剧、散曲、杂剧作家,因《天净沙·秋思》被马致远称为元杂剧之祖。杂剧共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以下是关于马致远的一些相关信息。让我们来看看!
马致远王朝:
元朝
马致远的一生
勤奋的青少年
马致远年轻时非常好学进取,被后人津津乐道。他们还不时用它来鼓励他们的后代追随他。
糟糕的职业生涯
青年时期的马致远追求功名,对“龙屋凤阁”抱有幻想。然而,由于他命运多舛的仕途,他的政治抱负从未实现,在蒙古时代后期和元政权初期之后,他从未担任过显赫的官职。
热爱创作
马致远早年参与了杂剧的创作。至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285-1287年),他在江苏和浙江省担任省级官员。1295-1297年三年间,与文士王伯承组织“元稹书社”,与画家华、红字李耳交往。
老年退休
马致远最终在五十岁时辞职退休。他一生郁郁寡欢,游手好闲。在仕途中,他看透了世事的悲凉和人生的耻辱,对政治不满,于是有了“隐居山林,自得其乐”的想法。从那以后,我过着非常平淡的休闲和平静的生活。
作品的艺术特征
摘要
马致远是元代重要作家。在元代作家中,他的散曲数量最多、流传最广,创作的散曲数量超过了现存关汉卿、白朴散曲的总和。他的杂剧创作无根无据,脱离平民百姓,故被后人称为“马神仙”。
对于马致远的散曲风格,有学者认为是“豪放”,实则是“开放”。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东坡词旷达,稼轩词瑰丽”,马致远的散曲比辛弃疾的词更旷达。
杂剧
马致远的杂剧最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压抑,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他的剧作现实效果不强,人物塑造不太突出,戏剧冲突通常缺乏张力。剧中的人物经常离开戏剧冲突来表达他们的感情。
至于杂剧的内容,主要是神化道士,所有剧本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如岳阳楼记、陈抟的《高水》、任凤子和黄。这些道教神仙故事既表现出懦弱悲观的态度,又蕴含着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
浅谈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早期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部。这是一部宫廷爱情悲剧,由许多相关的历史背景组成。
《祈福碑》也是马致远的早期剧作,反映了作者的不满和宿命论的人生观,也反映了许多当代文人在社会地位极低的情况下的苦闷。[
《衫泪》是一部根据白居易《琵琶行》改编的爱情剧,虚构了白居易和裴星女的悲欢离合,中间夹着商人夫妇的欺骗和破坏,产生了戏剧性的纠葛。在文人与商人的三角关系中,他们毕竟爱文人而不爱商人,这或多或少表现出一种孤独文人的自恋。
风格
奔放之中,显示出其典雅阴郁的风格,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语言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很古典,但不如《西厢记》和《吴桐宇》华丽。取而代之的是将简单自然的句子提炼为精致生动的表达。比如《汉宫秋色》中的一首瑶族民歌就描写了“惊雁”:丫丫飞过蓼花亭,孤雁不离凤凰。铁马在屋檐上铿锵作响,大厅里一个人也没有。天气更冷了,树叶沙沙作响,烛光暗淡,长门非常安静。
幸存作品
共有七部:《江州司马清之泪》、《宫中孤雁》、《秋梦》、《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记》、《夜半惊雷祈福碑》、《马丹阳三做风童》、《开坛圆梦》、《西花山陈抟》等。其中《开坛解梦》是与王伯承、艺术家华和《红字》中的李二合作创作的。
散曲
他的散曲大致可分为写景、叹世、闺情、世界意象四类。世界上现存的散曲有130多首,他的咏物作品传递着情感。因此,他被视为元代散曲作家中“豪放派”的领袖。虽然他也有高雅的作品,但他的语言主要是稀疏和大胆的,他的语言结合了诗歌和口语,创造了独特的歌曲意境。
马致远王朝的介绍就到这里了。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网站的内容。别忘了搜索更多关于马致远王朝和马致远王朝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