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猫帽>的回复:
“一壶热茶、一碟瓜子,长衫大褂、扇子醒木,拉长了音调的‘咦"‘嗨"叫好……到了天津,那种轻松和随意的相声茶馆氛围,是任何地方都享受不到的。”一位北京网友在博客上如此形容在名流茶馆看到的茶馆相声。
名流茶馆的门框上挂着一幅特别剪裁装帧的“京津列车时刻表”,而场子里操着“京片子”、山东口音、河北口音的观众比比皆是。他们围坐在一起,品着香茶,听着相声。宽松的休闲环境,无须粉饰的舞台,简约酣畅的表演形式,该叫好的时候叫好,该鼓掌的时候鼓掌,该喝茶时随便喝茶,进进出出,热热闹闹,这就是天津卫普通民众最惬意的文娱方式。茶馆相声文化已成为天津的一张城市名片,一道鲜活的城市人文旅游风景。 2010年3月8日,一台名为“魅力女声”的相声专场在天津名流茶馆拉开帷幕,七八位天津女子相声演员轮番登场,这是天津茶馆相声“娘子军”首次以“集团军”的形式面向观众,在全国相声界也开创了先河。天津茶馆相声异军突起,成为天津在全国打响的“重量级”文化品牌,这令很多人始料未及。其实,了解天津的人都知道,相声就是从天津发源的,相声最初就起源于天津的茶馆,天津拥有全国最广泛的相声基础,也拥有全国基本功最扎实的相声演员,天津茶馆相声的火爆应该说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如今,到天津“品‘天津三绝",听茶馆相声”已经在全国叫响。在天津茶馆相声观众里,外地观众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不仅北京、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专程来的观众越来越多,天津茶馆相声的影响甚至还跨过了长江。春节期间,一个来自上海的旅行团包场听茶馆相声,一些有经济头脑的商界人士则希望能够把原汁原味的天津茶馆相声引进上海、沈阳、哈尔滨。不仅如此,“到天津听茶馆相声”已成为国内许多“80后”“90后”追求时尚的一种标签。在北京青年当中,到没到过天津听茶馆相声成为衡量其是否能够跟上时代潮流的标志之一。台上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条手绢,演员穿着长袍马褂,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台下数十上百位观众品着盖碗茶、嗑着瓜子,笑声不断,掌声不绝……刚刚过去的2010年春节黄金周,在名流茶馆、中国大戏院小剧场、大金台相声茶馆、金乐茶楼、谦祥益等天津各相声茶馆中,聚满了爱听相声的观众,越来越多的人以在春节期间到茶馆听相声的方式放松心情、享受假期。为什么茶馆相声如此火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表演原汁原味、形式贴近群众、票价相对低廉是天津茶馆相声越来越火爆的基础。
在天津茶馆相声界,名流茶馆是公认的天津相声茶馆的“旗舰店”。说它是“旗舰”,不仅因为它已经成功地在天津开设了三家连锁店,拥有最多的相声观众,还因为名流茶馆是天津最早专门表演相声的茶馆之一,在天津首倡“相声大家说”,把相声引入民间。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叫于承艳的女人。于承艳曾是某国企的工会干部,1997年下岗后,她承包了行将倒闭的名流茶馆,将曲艺尤其是相声表演引进茶馆。当时,天津市曲艺团和天津市北方曲校的李伯祥、魏文亮、马志明、于宝林、田立禾等老一辈相声表演艺术家都是名流茶馆的“台柱子”,这让小小的名流茶馆一下子名闻遐迩、火爆津京。天津走出去的北京茶馆相声领军人物郭德纲,在事业初创期也曾长期在名流茶馆演出。可以说名流茶馆见证了天津茶馆相声从步履蹒跚到走向辉煌的全过程。“一场六七个人的时候我们也经历过,但我说不怕,赔钱也要演,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演。没有当年的付出,就没有今天的一票难求!”说到动情处,于承艳声带哽咽。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多年来,名流茶馆靠自身的努力,事业越做越大,还成立了“名流茶馆表演艺术团”,仅相声演员就达五六十人。名流茶馆的发展之路其实也是天津多数相声茶馆的发展之路。于承艳对记者说,她有一个梦,那就是有朝一日把相声茶馆开到外地去,让天津的茶馆相声走到外省,走向全国,把相声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说起相声回归茶馆,没有茶馆经营者积极参与不行,没有权威人士积极组织也不行,在此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相声表演艺术家于宝林先生。1998年,于宝林为了能让相声重回茶馆,不顾年高体弱挨门挨户到相声演员家作动员,先后将陈鸣志、邓继增、佟有为、马树春等几名弟子集合起来,又亲自找到正赋闲在家的演员尹笑声、黄铁良等,在津门恢复了茶馆相声表演,而且首演即火,有评论家称此举为“相声这才回到了自己的沃土上”。从此,天津的茶馆相声日益红火,并成为天津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正是有了这些热爱茶馆相声、具有较高表演水平的相声演员的加盟和参与,天津的茶馆相声才会蒸蒸日上,越做越出色,越做越响亮,让一二百年前在天津茶馆里成长壮大的相声艺术重新回到了它的出发点,回到了与观众面对面的原点。天津茶馆相声的前世今生或许可以告诉我们,只有最具亲和力的民间,才是浇灌艺术之花盛开不败的源头活水。